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的回顾,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读,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致孩子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1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一们朋友介绍给我的一本书,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一本书,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经验。我告诉她,我现在面对学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朋友告诉我,不管是做为家长还是做为老师,面对的都是孩子,此书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书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刚满三周,我记得他能稳稳地在广场上小跑,可以清晰说话了以后,就不像在我怀里抱着时那样好管教了,有很多时侯,我让他停下不要跑,他却偏不听,一定要远远地跑在前面,我允许他跑时,他却在停在我的前面,抱着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时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冲着孩子大声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么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还是没能忍住。我很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至少不是合格的妈妈。
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现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后工作生活会更加的努力,因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父母会变的更优秀,变的更好。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你认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亲他爱孩子,他也想陪儿子打球,想和儿子聊天,显然这们父亲总是以父亲的身份自居,总是对儿子指手划脚的教训,于是,儿子惭惭远离他,疏远他,父亲也很委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在我看来,父亲缺少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为独立的个体,希望和大人同样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要重从平视开始,不要总以父母的身份俯视孩子。尊重孩子的过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协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径,倾听是尊重的最佳表现,做到了这几点,我想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处了。
读了这个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适合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相过程。
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 (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人们总要为生计日日奔波。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这样的错误我一直在控制却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观我们的工作,教学中,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常常,我们费了好大功夫准备了一节精品课,当自己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常常,正当我们满怀激情的讲课时,几声学生的低语嬉戏,让自己高涨的激情一落千丈。这时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往往,我们可以听到“闭上你们的嘴!”、“死都不改”、“喜欢讲话就站到后面去!”、“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严厉的词句。很多时候,教师是在被学生激怒的情况下才会说出过激之词,等到事情过后,冷静下来,发现不妥,再去设法补救。但“覆水难收”,伤害已经造成。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这个主导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这个主体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情绪的控制,使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呢?一、保持积极乐观,不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二、尊重学生自我意识,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教师放下架子,在人格上与学生平起平坐,而减少或避免“语言伤害”的发生。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善,因此,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约束力差,所以会不断的重复犯一些类似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作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呵斥。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
三、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做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讲,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更是这个职业中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小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语言、行动各方面进行模仿。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必须做一个“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表率和楷模。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养成习惯。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固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2
这世上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种无厘头的问题,大人们没时间去思考,小孩又想不出也问不到答案。小孩子的天真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随着大人们的不耐烦和时间被磨灭掉了,换上了深沉、虚伪的面具。
不会像马小跳他们一家一样,只要给了孩子一个承诺,不管什么事都一定会实现;任何的亲子活动或公益活动都会陪孩子完成。我们羡慕马小跳,他的父母不会拿孩子的成绩跟别人的孩子的成绩去比较。那是多么一个令人梦寐以求的幸福家庭,他们乐观、开朗,每一天都上演着精彩和谐的故事,是一个和乐融融、美好的家庭。
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好的出发点,但是过程却有点夸张。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已经是在学习中辛苦奋战,可是连我们的假休日都被一些补习班、奥数班、兴趣班……给排满了。试问,我们哪里还有时间去天真?我们从哪里挤出来那些时间?我们希望有一个真真正正属于我们娱乐的星期八。
我们真的不是学习机器,我们只是一个半长大的孩子而已。可是,父母们却总觉得多学有益,多学点好。于是,那些兴趣班、奥数班之类的就如波涛般向我们扑过来。
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这是家喻户晓的道理,但是始终还是会有人往幻想的漩涡跌去。我们不能够用梦想的标准要求现实的人,因为,现实的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改变事实,那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些奥数班。即使还有父母同心末泯,但也只是少数罢了。
勾勒出来的美好,始终也只是幻影罢了。我们只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算不算苦中作乐呢?不论怎样,我们都会见缝插针,在繁忙的时候,保持着我们孩子们的玩笑。我们始终都是那个爱哭爱笑,时刻哈哈大笑的孩子。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3
?我要做好孩子》描绘了六年级学生金铃学习中等,却正直,机敏,善良。她想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并作出种种努力,最终得到认可。
本书情真意切,融入社会元素,给人思考和启迪。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刑老师是个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金铃妈妈对女儿恨铁不成钢,总有操不完的心。书中的故事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不失为一篇佳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要当好孩子的信念:金铃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好孩子。为了这件事,她烦恼过无数次,做过无数次的努力,但一次又一次失败。可她从不放弃,因为她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的努力。金铃一定会成功的?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学习金铃,乐观坚强,兴趣广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让我们一起来做好孩子吧!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4
在寒假里老师让我们多一本书,我读的这本书叫做《出卖笑的孩子》。看到这个题目,我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蹦了出来。我就在想:“笑”怎么能被出卖呢?我还在想这个故事会不会像《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里的那条小人鱼一样,为了一双腿,出卖了自己那美妙的声音。我带着疑问,走进了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叫蒂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过了不久,蒂姆就有了一个继母和一个哥哥。蒂姆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笑容也特别可爱。可是继母和哥哥做的事,让蒂姆变得难露笑容,只有爸爸在家的时候,蒂姆才会露出天真的笑容,可是爸爸长时间在外工作,只有星期天他才能和儿子在一起,一起去赛马场,过了不久后,蒂姆上学了,四年级后,爸爸就在工地掉下来的木板砸死了。举行葬礼的这一天是星期天,在这一天,蒂姆开始呜呜哭泣,人群散去时,他趁机跑了,不知不觉跑到了赛马场,进了赛马场,有人踩了他的脚,他低头是看到了一个五马克硬币,他捡了起来,放进口袋里。以为先生和他打了个照面,说了很多话,最后他们去买了一张票,最后赢了。蒂姆在每个星期都来赛马场,他还称这位先生叫“格子先生”,他每次来都会赢,最后他和这位“格子先生”做了一个交易,把自己的笑出卖给“格子先生”,得到是每次打赌都会赢。的确是这样,可是蒂姆还听说:“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是笑。”他失去了自己的笑,生活变得苦涩乏味,于是,他决心要回自己的笑,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蒂姆终于又会笑了。
我也知道了,笑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失去了笑,你将会觉得生活很无趣,笑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那可爱有灿烂的微笑。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5
槐乡的孩子很勤快,不会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再想我们自己,钱,都是向爸爸、妈妈,要来的。钱是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才挣来这笔钱,总不能轻轻松松的花掉,要省钱。我们要向槐乡的孩子学习,它们是自己挣钱来读书的,看来,它们想读书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我记得有一首对子,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6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还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书中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读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到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觉得我也是"凶手"之一。
反思一下自己吧!总是心里想着要把学生们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要宽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或是上课不听话,再或者不遵守纪律时,我总不能静下心来和他们交谈。一个产品报废了还可以重做,一个人的一生是不能经历这样的过程的。我应该把幸福还给孩子们,不能因为我的一句话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将来成为一个"废品"。要时刻用爱心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这让我想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就一定要出现在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7
读这本书,不必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看,你可以信手翻去,妙处如魔方,时时可以闪现出奇妙的光彩。
在作者诗意盎然的笔下,四岁的男孩子吃到甜甜的“小石块”,逐梦见了“甜甜的岩石甜甜的山”把穷苦山村儿童对糖的感觉展现得十分细腻;五岁的小男孩对自己的“小雀雀儿”产生疑问,作者绝妙地刻画出早期型教育上的问题,也把中国重男轻女的习俗轻轻刺了一下,趣味横生。
七岁的孩子渴望一台“作业机”,因为断了的铅笔会哭鼻子,作业本上写好了的字也会逃跑,他怕受惩罚;十一岁的南方孩子,第一次坐火车到北方,雪给了他寒冷的感觉,他竟梦见太阳也结了冰;同样,一个十一岁的彝族少年,梦见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发现了一座长满铜鼓的山岗,而铜鼓像红薯一样,一串一串结满地面。
十二岁的流浪少女的梦则与众不同,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白老鼠,在老鼠宫殿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另一个十二岁的农村女孩子,是个倔丫头,麦收时节,她梦见自己割麦,麦秆粗如竹竿,小姑娘镰刀钝了,竟用牙齿去咬。
十四岁的澳门女孩子,梦见的是男子汉“佐罗”;十五岁的回族少女参加夏令营,梦见太阳成了一只大蜘蛛,月亮膝盖上碰出了一道伤口,结了疤……
这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年龄层次不同,民族地域各异,小到四岁的“果味奶汁”、“彩色的太阳”,大到服用“苗条剂”的少女、寻找百慕大“魔鬼三角”秘密的少男,从小足球队员到找野人的初中生,全在作者的书里扮演了一个梦游者的角色,用各自风味独聚的梦,装扮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