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肾 千年湿地
2022-05-11 17:36:39
无锡英才网
“旧有群仙于此,辎羽驾,编于碧空,竞日而去,里人聚观壮闻,因名会仙里”——宋地理名著《岭外代答》日。 “漓江之肾”会仙湿地,含广西临桂区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6个村委,47个自然村,及雁山区和永福县部分村落,总面积六点七平方公里。 自一千五百年前的宋朝,会仙湿地就以其原生态,绿色低碳,蓄洪供水,调节气候和水源;沟通漓江与柳江流域水上航运,动植物种类齐全;及境内相思江,良丰河,古运河及睦洞湖等优势元素,被纳入桂林旅游新去处,为越来越多的驴友和游客揭开其神秘面纱。 湿地宜居 会仙湿地属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孤峰林立,是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鸟语花香,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应有尽有——阿娜多姿的水杨柳,红红火火的枫香,随风摇拽的三角苇;餐桌上难得见到的鱼,如塘角鱼,鲢拐鱼,斑鱼,黄、白鳝;品种愈来愈少的飞禽如灯乌,白鹭,野鸭,翠鸟等。 湿地素称“鱼米之乡”,生活在湿地的村民皆心灵手巧,保留特色传统手工艺的村落不计其数,有产传统板鸭的旧村,有四季外出弹棉花的竹陂、双山和印山等村民,还有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在物欲横流,高楼林立,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有人把爱车称之为代步的工具,但是在湿地境内,已经富起来的村民们依然沿习祖辈,临水而居,常年穿芦苇过沟渠,其借以代步的工具是宽一米,长至七八米,结实耐用的红色小铁船,村里小到学龄儿童长到须发皆白,都是撑船高手。 开发了近10年的湿地旅游,已成为村民的又一条谋生之路。毛家、三义、七星3个村近900户群众,借自己代步的铁皮船,吃上旅游饭。早晚,红舟侧畔,千船悠悠,观光文人雅士们或挥墨作画,或执笔抒情,灵感油然而生。毛家村今年60多岁的王老汉,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孙子在校读书,两口子闲来无事,就为游客撑船摆渡,现在一趟可挣四十元。既心情舒畅,又减轻了晚辈们的压力,晚上数着哗哗响的钞票,两位老人又仿佛回到年轻时代。 湿地境内沟渠纵横,水草丰茂,鱼类繁多,村民中不乏撒网捕鱼的高手。夏秋季节,荡舟于沟渠与荷塘之间,感受舟横莲动鱼游别有风味。在湿地采访,笔者见证不少村民的传奇绝技,农闲时间,他们只身携带做工精致的竹器外出,在农田里,沟渠边,草丛下,不多久,徒手捉到云游水里的各种鱼类。据说还有高人,能在深过小腿的水中,用两个手指头轻轻挟捉又光又滑的泥鳅哦。 文化源远 会仙湿地历史久远,文化厚重,古迹和奇闻轶事数不胜数。 开凿于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的古桂柳运河,也称相思埭,全长15公里,宽至100多米,最窄3米,穿湿地中心,为湿地重要部分,是连接漓江与柳江流域水上航道。湿地内面积约2千余亩的睦洞湖,由千多个大小不一的塘叉构成,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沟渠纵横,岛屿众多,芦苇浩荡,水路通幽。 石门崴古迹,位于会仙镇区西南,四周五老峰高耸入云,存有石门庵遗址,庵门顶有各种石匾,楹联诗对苍劲有力,或歌功颂德或劝戒后人。史料载: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扬兵十万,连营百里,先围桂林城,后扰石门崴。山寨军民抵御太平军五昼攻击,三十余日围困,七千人安危无恙,皆因寨险径奇,粮草丰足。 此外,湿地内还有众多的附属设施如陡、桥和分水闸等。陡有二十四,保存完好的有新陂陡、东陡、石狮陡。造型优美的石拱桥,有铜桥、新桥(亦称乾隆桥)、龙门桥、太平桥、兴隆桥。古桥或单孔或三孔,映湖光山色,如长龙卧水。只是天长日久,一些古建筑或者被人为毁坏,或者为大自然所风化,以致渐渐退出行人之视野。 保存完好的名人古居有建于1929年的白崇禧故居,为组合式大庄园,依山傍水,山下有井池,荷塘,园中有清真寺和学堂,现尚存一主楼及配楼。主楼有花坛、鱼池、客厅、楼阁和前后对角炮楼,四周青砖高墙。院内亭台楼阁全木结构,古朴典雅,错落有致,颇具民国初年的花园建筑风格。二楼前方为戏台,后楼为观众座席,当年白崇禧为其母做寿,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曾光临这里看戏。 “社肚放大水,徐村敲大鼓”这源于湿地求雨,十三古村“挖大泉”的民间传说,临桂区境妇孺皆知。龙曲村,原名龙窟,是临桂境内又一处宽达几十亩的湿地,村民皆称“大泉”,传说有龙神。 风调雨顺时,大泉湿地不为人们所关注,但大旱之年,望天无雨的村民都择吉日前来此地朝拜。六七月间,大泉附近社肚、登云、定安堡、大泉圩、花岭、徐村等十三村,男女老少个个早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置备诸如烧猪烧羊之类的祭品,在烈日下,身披蓑衣,头戴篼笠,卷裤筒打赤脚。令人搞笑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倡导破出迷信,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的“四清”工作队,也曾带领群众到大泉湿地求雨,不同的是工作队霸王硬上弓,略去燃香朝拜摆祭品,口号喧天,执铲挥锄,一时间尘土飞扬。也算心诚则灵吧,“大泉朝拜”十有八九心想事成。这里烟火袅袅,炮声未绝,那里大雨就倾盆而下。传说有一年正在求雨,湿地发生地陷,地下水波汹涌,源源不断,天上突降大雨,大泉附近一片汪洋,村民们又急急忙忙砍伐松木进行填埋。近代的多次求雨,还有人从大泉口挖出大如碗口的松木。 湿地保护 有“漓江之肾”誉称的会仙湿地,曾经肩负调节漓江与柳江水系,输通当地水上航运的重任。但是,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宋朝,湿地的面积是65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湿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今天的湿地面积仅剩6.7平方公里——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面积减少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约10%左右。 漫步湿地,或穿行古色古香的民居巷道,或泛舟沟渠纵横的睦洞湖,使人流连忘返。今年67岁的秦善康,被村民笑称是“湿地发言人”,曾在当地政府任领导分管旅游资源工作,是个“湿地通”。现已退休赋闲在家的他,常年四季为游客们作向导,他对湿地的过去和现在略知一二。谈起湿地的剧变,他认为原因大致有三: 人为破坏,是湿地首要的威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伴着“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的口号,会仙湿地流域也掀起了轰轰烈烈“三江排涝”(三江即漓江,桃花江,相思江)群众运动,人们热衷于围湖造田、造地、造塘,但事与愿违,田地造得不多,湿地却愈来愈小;轰轰烈烈的围湖运动,损毁了不少分水闸、堤坝、古桥和陡。 土著植被遭外来物种吞侵蚕食,是湿地面积剧减的第二个原因。目前,境内的外来物种龙虾、福寿螺和水葫芦是土著植被的天敌。繁殖力特强的龙虾和福寿螺,大的可达半斤一个,不但蚕食水稻等农作物,还蚕食湿地周边的植被,还威胁各种水藻和鱼类。十几年前,从外地进入本地的水葫芦铺天盖地,仿佛在和村民们争抢占领湿地。此外,在湿地内种植茭笋等多种作物。曾经相当灵验的传奇湿地大泉,也随着周边林木剧减和附近水草消失,最后慢慢枯竭,而成为旱地。 第三是大气回升,全球变暖,水资源枯竭,四周泥土淤积。几十年了,湿地内“三天不下雨,男人不得空”,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去抗旱。1963年,会仙湿地千枯;今年再次干枯。秦善康告诉笔者等人:2011年8月起,将近两个月湿地全面断流,以前流水清清的湖泊,变成横七竖八的大痕大裂。 令人欣慰的是,会仙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引起国际国内相关科研部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人士的重视。临桂会仙湿地已于2012年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公园正式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
通用模板
推荐范文
范文 | 模板
- 王钦若写诗为吃肉 2022-05-11
- 真正的相爱,是彼此成全 2022-05-11
- 我高中的最后一小时 2022-05-11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2-05-11
常用 | 推荐
-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2022-05-11
- 郁达夫王映霞是这样把家毁掉的 2022-05-11
- 无人问我粥可温 2022-05-11
- 怨妇三千你独具一味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