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云博望坡
2022-05-11 12:16:42
无锡英才网
博望是我的故乡,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小时候赶集上的是博望街,初中上学时也是上的博望街。这里自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人生产生活,而且地处北通中原、南达荆襄的古驿道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整个汉代,从西汉到东汉,延至三国,博望都是一个绕不开的沉甸甸的话题。大汉王朝风起云涌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博望这片皇天厚土上。从博望坡自西向东踏访那些遗存下来的汉时遗址遗迹,无不使这片土地显得是那么的雄浑与厚重、传奇与神秘。 一 博望坡是一棵树的历史,那棵树叫柘刺树。 初夏时节的博望坡上,小麦已经发黄,散发着成熟的芳香;塑料大棚里,依稀可见各种青青的蔬菜。这棵柘刺树,就生长在这些麦地之中。 在通往南阳的古驿道旁,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博望坡”三个镏金大字,碑上刻着两段历史记载的碑文,悠悠诉说着一千八百年前那场名扬古今中外的火烧博望坡的著名战事。一段来自陈寿的《三国志》:“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另一段来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使李典留守而追之,果入埋伏,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两部正史均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三国时期博望坡之战的经过,虽然起因不同,但确证了刘备火烧博望坡并获得战争胜利的史实。相较于正史,我们也许更倾向于诸葛亮火攻博望坡的精彩的民间叙事,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幼无不熟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结果。当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帐下诸将皆不服,于是诸葛亮在博望坡小试身手,秘密设伏,诱敌深入,一把火烧得夏侯惇10万大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战之后,罗贯中还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自此,诸葛亮一举名闻天下。 关于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在博望当地还有比《三国演义》更民间、更精彩的描述。话说诸葛亮出山之后,就定下了火烧博望坡之计。当时,博望城是曹军屯兵储粮之重地,而博望城外柘刺树遍地都是。是年秋,诸葛亮让士兵们用泥巴包裹草籽制成无数泥丸,趁月黑风高之夜,用弹弓将泥丸射向博望城内外。待到来年春生夏长,博望城内外和城墙上到处杂草茂密、柘树丛生。秋风起时,也正是诸葛亮用计火攻曹兵之时。火势起时,草燃着树,树燃着草,烈焰张天,众多曹操兵马哪有处躲藏?如此,曹兵焉有不败之理? 火烧博望坡后,偌大的博望坡上,一片焦土,唯余一棵柘刺树死里逃生,傲然挺立在四野广阔的博望坡上。这棵柘刺树说来也奇,我少年时上博望街赶集或是上初中时常常经过这里,每次都要顺着地山沟自东向西闭眼去摸它。因为听老人们说,谁能这样摸着它,谁就会有好运降临。博望坡的人们啊,是把这棵柘刺树当成神树了啊。更奇的是,这棵柘刺树由于从中间断裂开了,南北各有一枝,人们就用铁圈把它箍了起来,这南北两枝每年轮流发芽、长绿,一枝枯另一枝就绿,一枝绿另一枝就枯,不知是何原因。前些年,老树彻底死了,又从树底根部长出了新枝,迄今已绿荫如盖矣。前些天陪专家们又回博望坡,新树仍绿,老树却更加沧桑,北边的那枝已是不知何时彻底断倒了下来。 见此情景,不禁心生怆然。三国战争本来都是为了争夺天下,可谓无一义战,成败得失皆转眼成空,唯有博望坡这片深厚的土地和灿烂的夕阳仍在。就连这棵逃过了战火兵燹的柘刺树,任凭它有再强大的生命力,也终归已老去。终有一天,它还会被岁月和风雨摧枯拉朽,彻底融入博望坡这片土地之中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则,树老也终将新生。 二 博望坡是一座寺的历史,那座寺叫白马寺。 沿博望老街街道向东北穿行不远,到老街城壕小桥处再折而向西北,约三百米处就是博望白马寺。夏日阴云密布、风雨欲来的天空下,一匹雪白的白马塑像高高地耸立在白马寺前空地的水泥高台上,面朝南方,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专家们进入寺内,看石碑,观拓片,似乎要从中找出博望白马寺的渊源来。因为他们大都知道洛阳的白马寺,但却不知道博望也有个白马寺。 博望白马寺原来叫金神寺。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带回来了若干个金人,他被汉武帝封侯到博望后,就把其中两个大的留在宫廷,其余小的带回博望,放在修建的金神庙内供奉。金神庙即在当时张骞衙署后三百米左右处。金人即佛像,汉人奉其为“金神”。《魏书·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后因张骞从西域带回博望的汗血白马死后葬于庙旁,为纪念这匹白马,后人才将金神庙改为白马寺。自建寺以来,白马寺历经两千余年风雨沧桑,屡建屡毁,几度兴衰,1929年被冯玉祥部彻底毁坏。今存白马寺,为当代信士汇集民间力量所重修,虽然略显粗糙,但也难掩其渗透历史的恢宏气势与文化力量。 白马寺所处地理位置,为博望坡之最高处,居高临下,纵观四野,吞吐天地,气势不凡。据清乾隆十一年《重修毗庐佛殿小引》载:“且是佛也,东临三皇,西界大帝,南临释迦,北至玄武,巍巍乎,势站山岗,威震博望,位居中央……”另据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白马寺碑记》载:“兹博望镇之北,有白马寺焉……惟因日久年深,风雨剥蚀,墙垣颓废,光彩晦暗……”由此可知,该寺修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为张骞封侯后在此初建。 大汉王朝是一个思马、养马、爱马、用马的时代,汗血宝马更是皇帝和兵将的最爱,因为它们是驰骋沙场、纵横杀敌的迅疾战车,有良马则胜,无良马则败,几成定律。如今战争的乘载工具,早已被高科技、现代化的军车、坦克、飞机、航空母舰等取代。白马嘶鸣的时代已经随着大汉王朝的远去而远去,但中国人拥有白马的梦想却一直流灌在数千年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统中,经久不息,绵延不绝。那是大汉雄风的体现,那是民富国强的象征。 三 博望坡是一眼井的历史,那眼井叫一步三眼井。 出白马寺沿博望老街继续向东北穿行一段距离,再向西北折去,不远处就是一步三眼井的所在地。井口上方盖着一块圆石,圆石上面凿有品字形的三个圆洞,每个圆洞都能容一只水桶进出打水。因为年代久远,三个圆洞边缘都被井绳磨出了深深的印痕。 传说当年刘备的军队在博望驻扎期间,与当地居民共用这一口水井,经常发生争执。于是诸葛亮便命人在水井上盖上一块圆石,再在其上凿出三个圆洞,这就成了一口三眼井,一眼由军队使用,一眼由居民使用,一眼由商户使用。各用各的,井水不犯井水,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车辆各行各的,互不交叉,这才平息了用水的矛盾。 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一步三眼井”这一智慧的产物,和指挥火烧博望坡、发明博望锅盔等一样,都被集中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为这一智者形象的树立又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我们这次去时,一步三眼井旁边正好转围着一些游人,他们一边好奇地观看着这个拥有三个井口的水井,一边向周围群众探听着这口井的传说故事。井很深,黑咕隆咚,但至今还有水,只是已无人饮用,因为现在群众都用上了自来水,就连过去农村常见的轳轳井、压井也都不见了。 一步三眼井西北侧十几米处是博望的老城墙。城墙由黄土筑成,残存明显,长约有三四百米,高约七八米,自东北向西南环形而筑。城墙外是一道壕沟,想必就是过去的护城河。博望作为县治之所,从汉到宋,延续了上千年,这座城墙也兴盛了上千年。如今的城墙上和壕沟里长满了高大的杨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刺毛子和野草。屹立城墙之上,俯视城墙内外,可以看到众多的三国古战场遗留下的灰烬,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群众挖去,当作肥料上了田地后留下的巨坑。此时,有风自北方强劲地猎猎吹来,树动叶响,使人顿生寒意,犹闻大汉王朝的金戈铁马之声,铺天盖地、不绝如缕而来。 一步三眼井,是智慧的杰作,也是和谐的文化,每位游人及此,听闻其故事,必定会心生“退一步海阔天空”之善念。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四 博望坡是一座桥的历史,这座桥叫张骞桥。 这座桥不知何时所建,也不知道修了多少回,就像这里的人一代代存在一样。但我知道这座桥始终与大汉王朝有关,与张骞有关。我少年时上博望老街上初中,总要路过这座桥,青石铺就的路,车辙深深;青石雕刻的桥栏,古色古香,尤其是雕刻的十八罗汉,小巧玲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常常让在此驻足的我流连忘返、不舍离去。那时,我们叫这座桥叫敬德桥,传说是由唐代的尉迟敬德所监修。那时我就疑惑,桥上为什么要雕刻这么多小和尚呢?如今想来,也就是和张骞带回来的小“金人”有关吧。 如今我们叫这座桥为张骞桥,为十多年前所改建,桥面依然是过去的青石板路,依然车辙深深;桥栏上的雕刻却换成了张骞出使西域图。原先桥头上清代所立的那块“张骞封侯博望处”的石碑,也被挪到了张骞祠的门口。张骞桥为两孔桥,主体基本上是明代改建时所留,桥体由诸多汉墓里出土的汉画像石和石磙筑成。张骞桥简直就是一座汉画像石的宝库。到桥下面欣赏一幅幅汉画,就像欣赏一件件难得一见的宝物,这让专家们十分兴奋。 这些汉画,有的是花的形状,有的是花瓶的形状,有的是几个人捕杀羊的形状,有的是两只虎相斗的形状,有的是马奔跑飞腾的形状……尤其是在桥北东边的龙头下,有一幅两匹马向西飞奔的汉画,前者肥大尾长,显得异常笨拙;后者精悍灵动,身上带翅,马头高昂,四蹄遒劲有力,似乎是腾空而起,蹄不着地,呼呼生风,如风驰电掣。想必,前者就是中原的马,后者就是西域的天马。天马,天马行空,来无影,去无踪,正是大汉王朝最为需要的战略物资啊!这是大汉王朝的梦想,也是后来若干个封建王朝的梦想。 张骞桥居于博望古城的正中,桥下是一条叫白条河的河流。我的少年时代,这里还是沟满河平、清水悠悠南流的景象。如今的白条河却河道干枯、滴水不见,宽阔的河道里长满了青草,河岸两边长满了高大的杨树,桥南边不远处的河道里散落着一些碎石条,显得有几分落寞和荒凉。从汉代时就开始初具规模的博望城,依白条河而建,因了这条河水的流淌滋润,这座城市定是灵动而富有生机的,颇有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 博望坡上的大汉风云,是一幕因了张骞而贯通中西、华夏崛起的丝路壮歌,也是一场因了刘备抑或诸葛亮而频出妙计、鼎立三国的智慧绝唱。大汉王朝的历史风云、厚重文化、传说故事和诸多瑰宝,在此安静地沉默、沉寂、沉睡了许久,它们也终将被新时代的洪钟大吕所唤醒,并重现大汉辉煌!
通用模板
推荐范文
范文 | 模板
- 王钦若写诗为吃肉 2022-05-11
- 真正的相爱,是彼此成全 2022-05-11
- 我高中的最后一小时 2022-05-11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2-05-11
常用 | 推荐
-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2022-05-11
- 郁达夫王映霞是这样把家毁掉的 2022-05-11
- 无人问我粥可温 2022-05-11
- 怨妇三千你独具一味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