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无穷,字里寻芳
2022-05-08 23:50:52
无锡英才网
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的岁月,终于繁衍成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是功垂青史的史书传记,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文化始终绵延不绝传承下来,也只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演变而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这样勉励他的女儿:“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让我们怀着对汉字的敬畏和自豪之情,来品读、感受汉字的悠久、神奇和美丽吧! ★背景 中国汉字的历史 诞生之初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语言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的形状和走向可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的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目前由于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规律,《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唯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汉隶”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楷书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由于楷书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书者寄情于笔端的创造,创造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地运笔,字体书写灵活,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字体。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宋体字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释疑 简体字的历史渊源 壹读君 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呼吁恢复繁体字,认为繁体字代表着传统文化。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呼吁恢复繁体字的人认为,简体字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令人痛心疾首。甚至有学者认为,废除繁体字,使年轻一代有历史感情和敬畏淡漠。虽然这些说法看上去很有文化,不过简体字并不是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它的历史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漫长得多。 简体字古代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甲骨文里的“车”字有繁有简,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轭等,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而简体的车流传后世就成了楷书繁体字的车;东汉的《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占到 30%。因此,当我们听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 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时,我们理解这里说的“汉字”应该包括简体字在内,而不是只指繁体字。 偷懒、图方便是人类的天性。秦代统一,实行“书同文”,规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于小篆还是很难写,于是官府经办文书的“徒隶”,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圆转笔画变成直线,用点、横、直、撇、捺、钩等笔划构成汉字,删繁就简,创造了隶书,之后又演变出更方便书写的楷书和草书。 历代文人,在写字的时候都会多少写一些简化字。据统计,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欧阳询的《九成宫》有1019个清晰的字,其中164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说法,“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 唐宋以后简体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宋元时,随着通俗文学作品的产生,简化字大量涌现。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而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主要是从历代的隶楷行草简写“俗体”而来。 清宣统元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在当时的激进学者看来,不仅繁体字效率太低,导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沟通困难,简直汉字都应该废除,采用拼音文字。民国政府开始提倡简体字,是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这一年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中说:“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3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推动的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止。 ★赏析 汉字之恋 王蒙 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一种说法是儒家文化,或者说是稻米文化,或者说是重食的文化……我个人则愿意说,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的形象性、多媒体性、体系性以及关系与道理的自足性,世无其匹。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美国纽约资深的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合理性”、同音字的联想与发挥、对称或对偶性与其辩证内涵、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ɑi ri yi shɑn jin,Huɑng he ru hɑ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我最近得到一本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沈兼士的字收放自如,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衡哲的字傲然有棱角,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的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
通用模板
推荐范文
范文 | 模板
- 王钦若写诗为吃肉 2022-05-11
- 真正的相爱,是彼此成全 2022-05-11
- 我高中的最后一小时 2022-05-11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2-05-11
常用 | 推荐
-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2022-05-11
- 郁达夫王映霞是这样把家毁掉的 2022-05-11
- 无人问我粥可温 2022-05-11
- 怨妇三千你独具一味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