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籍的艺术和美感,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解读,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孩子的读后感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1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里也爱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关的报刊书籍,来充实我的专业成长。最近,在空闲时光里我品读了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每看到书中描写对待孩子以温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温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是让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用心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长中也出现过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但又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优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并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却忘记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强人,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书中写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实,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网络上有句话是说,教育孩子就好比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愿我们都温柔如初,面对幼儿园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与温柔,让孩子慢慢长大,感受成长的欣喜和温暖,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这些话,愿与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温柔向前!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2
李跃儿的名字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因为那时候《小人国》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浪潮,人们纷纷注视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人,她就是北京巴学园里的大李老师,是《小人国》里那个一直耐心告诉孩子“武力永远无法征服世界”的李跃儿。
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通过一点点翻阅,一点点的品味,深深感到内心的一种触动,这是一本爱的书,真正诠释了一种爱的教育,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幼儿教育的人而言有着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为人师、为人父母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教育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跃儿是这样说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这样实践的。老师与父母对于孩子要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并且这种爱是意识不到存在的一种自觉状态。只有爱孩子,才会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爱孩子,才会用爱和智慧来唤醒孩子,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下爱的种子。
其次,要抓住教机,智慧施教。在李跃儿的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机”的问题,要想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就像李跃儿说的“需要教师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跃儿老师举到的给孩子们讲《天职》这个故事的情节,她寻找和制造了三次教机,前两次教机的把握与处理,让孩子很好的理解了医生的天职和海尔曼伟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机的处理则很好的教给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这篇文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曾教过学生,却不曾想到过去找寻和制造教机。可见,许许多多的美文里面蕴含了多少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教机,关键看施教者如何灵活机动的去找寻和把握。教机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于我们教学素材中,关键看教育者的灵活机动的处理。
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己。“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永远处在自我提升的状态。”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书中表现出丰厚的学养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位在儿童教育领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师还是那样的谦逊,认为自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普通的教育者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和继续学习呢?只有终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书中李跃儿独特的人性光辉,智慧的课堂,以及她用艺术眼光来看待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创造的热情,知识与智慧在这不知不觉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中了。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如同浸润在兰花开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阵阵,如丝如缕,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我要向着那方“爱育”的天空进发。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一接触到《我要做好孩子》就爱不释手!
作者黄蓓佳阿姨笔下的金玲是一个活泼、机敏、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六年级学生,她为了做家长和老是眼中的“好孩子”做出了种种努力,也为了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份纯真和家长做了许多抗争。
在学习上,金玲的父母为她操碎了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金玲认识了孙奶奶,事情是这样的:金玲在学校的门口捡了几只蚕,带回家里饲养,可是妈妈告诉金玲只有她数学成绩提高了才让她养,几天过去了,蚕吃的桑叶没有了,卖桑叶的老爷爷也没来,只好决定去偷采一些桑叶来喂蚕,她在孙奶奶的院子里发现了桑树,便爬墙进去偷采桑叶,可是被孙奶奶发现了,孙奶奶问金玲为什么偷采桑叶,金玲便向孙奶奶讲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哭着说蚕快要饿死了,孙奶奶被金玲的善良感动了,对金玲说:“你可以来采摘桑叶,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在我这里补习数学,而且我们之间的的秘密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包括你的父母”,金玲为了蚕宝宝不被饿死,就答应了孙奶奶。之后,金玲的数学成绩提高了,补课的秘密也让妈妈知道了,孙奶奶对金玲的妈妈说:“其实金玲写作业时,我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有帮她多少,只有不会的时候,我才讲解讲解”,这使金玲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一点可以成功!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跑吧,孩子,冲刺吧!”这句话,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赵子卉坚信她的女儿会很优秀,一定会考个优秀的成绩。这足以证明,金玲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会获得父母的信任。
读完《我要做好孩子》,我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主人公金玲,经历了许多事情。我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努力求学、勤奋进取、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4
我觉得这本书挺适合我来读的,我家孩子刚两岁,我觉得他太调皮了,在学校,我觉得学生们又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于是假期里,我决定不管再忙也要把这本书读完,就当是教育孩子的参考。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孩子,你慢慢来》所包藏的母爱,除了一个母亲能用心感受到,还有任何一个爱妈妈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觉得不管是从妈妈的角度还是一个教师,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阅读。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5
我曾经在语文书上学过这样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这本书的故事。
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盛夏,一只背上刻满了甲骨文的乌龟突然闯入了笑猫的”夏宫“里,乌龟说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儿的地方,心就永远不会变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笑猫睡在乌龟的背上,乌龟就驮着它穿越城市中密林一般的楼群,来到了马小跳的家。到了晚上,杜真子的妈妈睡觉了,乌龟悄悄地爬进了杜真子妈妈的房间吐了一口气。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就在边敲边说:”杜真子,快起来背英语了!“”啊!有鬼呀!“杜真子害怕地大叫,笑猫也去看热闹了。近看,杜真子妈妈的嘴巴肿了起来。笑猫问乌龟:”这是怎么回事呀?“”半夜我在她妈妈的房间吐了一口气,这可不是一般的气,这是我在肚子积了千年的气。“原来我心目中神圣的乌龟,竟然这么好玩儿!它是那么喜欢孩子们身上快乐,天真的味道,怪不得它永远能找到它的朋友——笑猫,马小跳河杜真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只是做不完的作业,童年应该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们和童年的伙伴儿一起玩耍,一起在明亮的教师里认真上课,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童年吧!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6
这个星期,我读了《出卖笑的孩子》这本书。
故事中的主人公——蒂姆。 塔勒是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三岁时,他的妈妈死了,他有了一个坏继母和哥哥。而又过了不久,他的爸爸也死了。一个偶然的巧合,他和一位神秘莫测的格子先生做了一笔交易,把自己仅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笑出卖给了神秘莫测的格子先生,得到的回报是每次打赌都能赢。他失去自己的笑后,生活变得苦涩乏味,他再也快乐不起来了!于是,他决心要把他的笑拿回来。最自己偶那个,在他那群善良朋友的帮助下,拿回了属于自己最纯真的笑。
这看似是个完美的结局,可是蒂姆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即使有继母的种种刁难,即使有不幸的身世,但他却是快乐的,为什么要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笑出卖给格子先生呢?难道财富就是无所不能的吗? 出卖了笑的蒂姆虽然获得了许多好处,却丧失了自己最纯真的本性——笑容,格子先生正是看中了他的纯真笑容,为了伪装自己的丑陋面孔,才会和他交换的。蒂姆用自己最纯真的笑,换来了一个满是虚荣的世界,当时他才十四岁,一个像初升太阳一样灿烂的年龄,他却活的犹如夕阳西下的太阳一般。
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像句中说的,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时间; 买不来健康; 买不来幸福; 买不来快乐; 更买不来世界上最纯真的笑容,钱只是物质上的富有,而快乐,才是精神上的富有,如果你连笑都做不到,你才是真真正正的穷人!笑,是快乐的源泉,笑,也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7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老国王决定选出一名继承人。在一个节日,他让人发给全国每个已经到年龄的孩子一颗花的种子,说:“谁中的花最好看,谁就是我的继承人。”几个月后,选继承人的日子到了,孩子们都捧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盆,只有一个叫雄日的孩子,手捧着一个空空的花盆,在那里轻轻地哭泣。然而,国王选中的继承人就是他,只有这个孩子最诚实——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
我想:如果雄日也是和人家一样捧着一盆花,他肯定当不了继承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这句话说得真好,我们都应该像雄日一样,以诚信为本。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认为诚信是极其重要的。春秋战国时的曾子就是这样一个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的人。曾子的妻子要上街赶集,她的孩子也要去,他的妻子说:“乖,你不去的话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回来时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就阻止他说:“我只是哄哄小孩子,你怎么可以真去杀猪呀?”曾子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能欺骗孩子。”说完后就把猪杀了。
我们需要诚信,可生活中常有不诚信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大人带小孩去打针时总说“一点也不疼”。打针哪有不疼的事情,大人应该给小孩说实话,教会他们坚强,而不是用谎话来欺骗他们,这样会给他们 不好的影响。
让我们拥有诚信做个诚实的人吧!
致孩子的读后感篇8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平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