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使我们更加关注细节和细微之处,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了解他们的不同创作风格, ,下面是为您分享的风的家读后感总结8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峙的俄罗斯文学双峰之一。鲁迅曾说他既敬佩又爱的作家一是但丁,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出走,在阿斯塔火车站的站长房中逝世时只带着两本书,一本是蒙田的《随笔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德国哲学巨擘海德格尔早年大学的阅读书单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赫然在目。毋庸置疑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影响的这几位先贤也深深地影响着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作为法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丰厚的文学遗产中,最会关注的应该是《罪与罚》。笔者最初看到这部著作的名称,是在初中阅读《中文自修》杂志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是作者的名字够古怪(因为此前还未曾接触过俄罗斯姓氏),书名却呈现出几何式的对称。认真阅读这部著作,却是在工作十五年后。
罪与罚,与其说是一种几何式的对称结构,不如说是一种戏剧式的推进。本来,人生如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是一位废除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拥护者,一位接受过西方正式科学训练、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自有知识分子,也深受沙皇专制的迫害。但他的父亲被农奴杀死后,他就成了沙皇、东正教的虔诚信徒,一位泛斯拉夫主义者,但同时他又是一位博爱主义者。双重的性格气质让他的著作,包括《罪与罚》在内,具有更多的对抗性和戏剧性。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2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弱点可以毁灭人的一生,而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以好书为镜,不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了吗?读了《人性的弱点》一书,令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与人相处的技巧。
在书中,卡耐基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人性的各种弱点、如何与他人相处的种种技巧。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话语,把事例和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详细的诀窍。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不断加深对卡耐基关于人际关系的了解,从而能够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交往方法,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之路。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学习各种与人交往的技巧的行动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弱点,反思自己,从而真诚地关怀别人、学会倾听,主动有意识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种与人相处的技巧。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为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能够照出我们自身的弱点,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开发自身的潜能,期待我们能认识自己的人性弱点,找出解决的方法,从中获取更多的正能量。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3
说到世界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托尔斯泰,就不得不提到与他同一代时同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学们开始变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们长久以来由于被动读书而造成的对“世界名著”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塞万提斯、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总让我们感到难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却不一样。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说,即便把《罪与罚》和其它畅销书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逊色的悬疑小说。如果我们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对俄国拗口人名的不习惯,重新审视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的情节布置得十分紧凑,而且悬念设置十分到位。就以开头来说,“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往k桥那边走去。时间,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写这个“年轻人”的衣装身着,只说他“仿佛犹豫不决”,也就是说,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说破,慢慢开始传达关于这个年轻人的各种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说,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想到都会感到恐惧的计划,是什么计划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说他去抵押东西之事。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之后,作者转向叙述他遇到醉汉和家信,导出另外两条重要的线索。直到我们的耐性消磨待尽,作者终于说,他是要去杀人!于是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来,想要看看一个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学生(即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怎么去杀人、能否成功……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里,被情节本身所吸引住,从而读完这样一本“世界名著”。
当然,如果仅只是情节具有吸引力,那么《罪与罚》也算不上伟大。《罪与罚》所表现的对于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评价是前所未有的,他对人物的评价是:没有评价。对于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作者同时把可怜、正义、凶残、软弱各种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对他是正是邪作出论断。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小说是不一样的,与讽刺小说是不一样的,与颂扬小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生活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它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对身边的任一个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断(如果你足够公正的话),也就是说,这样一部小说不再是对我们进行教化,而是反应出我们生活最真实的状态,然后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终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事总是复杂万分,难言是非。意识到了这点,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罪与罚》情节布置的平易近人让我们感切亲切,带给我们思想上的精进又让我们仰首。我们发现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读完了这本书,你定会大声感叹,原来世界名著也可以这么精彩!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4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假期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走入《边城》,走入一副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但书中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让我感觉到美丽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在湘水旁的妙龄姑娘翠翠在一次赛龙舟比赛中,和爷爷失散,等到天黑也没见到爷爷来。等啊等,等到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傩送,是他让人送翠翠回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却因为弟弟喜欢翠翠而果断放弃了。从而离开这儿,去出海,却在途中不幸身亡。傩送听说了这回事,也离开了,去外地打拼。在以后的漫长时光里,她帮渡船者摆着渡船,等着一个小伙子回来。他可能永远不回来了,可能“明天”就回来……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这美丽的爱情故事,却显露出一种凄凉,忧愁。三个有爱的人一直爱着,却又一直错过,但生活还要继续……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出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谱出一曲最动听的乐曲,莫让美丽总忧愁!
霍金,一名我们耳熟闻详的科学家,但他年轻时就患有绝症,却依旧坚持学习。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是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他不能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不放弃学习,不自暴自弃,最终有了巨大成就。我们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些小困难而轻易放弃,轻易被打到。人是要一直向前走的,不能因为一些自身原因而停止自己的脚步。时间不等人,生活,也不等人。
像贝多芬,他虽耳朵失聪,但也创造出了《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动人心魄的乐曲。
他们的自身虽有缺陷,但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美丽,他们为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都为他们感到快乐。这为他们的人生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但也有些人,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和厌倦而放弃奋斗,自暴自弃。从而浪费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等到老了再回首,却发现自己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何不把握好时间,让自己在老去的时候,不会留有一丝遗憾……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我们不能像《边城》中的三人一直“错过”,我们应节约时间,努力学习,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浪费时间,到最后才会追悔。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变得快乐……
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但有一种美丽,也令人感到快乐……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5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是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共分为七篇,从七个方面讲述了人性的弱点,虽然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世界并不会正因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正因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超多普通人不断发奋取得成功的故事,透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在书中,卡耐基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例如我们生活中应对朋友时,就应学会宽容,尤其是当应对朋友的过失时,要存有一颗包容的心,正如卡耐基所说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留意地处理所谓的“批评”。这就是与朋友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在平时应对朋友时,该学会如何真诚地赞赏朋友,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当朋友取得成功时,给予最真诚地赞赏,那是很令人感动的。
“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小火花会燃烧起友谊的火焰。”卡耐基的这番话真的是直入人心。而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卡耐基先生的智慧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这不仅仅仅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更是对人性的细细剖析。认清人性的弱点,正视人性的弱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6
如果人类可以分为两种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而人也确实可以分为两类:轻易跨过良心的人,和跨不过良心的人。把这一点和前面那种分法结合起来,无疑还可以这样划分:平凡的跨过良心的人,平凡的跨不过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过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不过良心的人。
这后两者不平凡的人中,前者的代表是拿破仑,后者的代表,恐怕唯有圣经中传说中的耶稣。
而这前二者平凡的人,几乎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无疑都是前者,平凡却跨不过良心。
而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无疑是后者。拉斯科利尼科夫杀了人,始终没有跨过自己的障碍。而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他们没有杀人,却跨过去了(玛尔法彼特罗芙娜的死亡是有疑点的,姑且认为这不是斯维德里盖洛夫干的。)无论在卢任的那套利己主义观点,和斯维德里盖洛夫对道德的毫不在乎,都明确显示出这一点。即便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良心也是很容易被踏得粉碎,小到在微博上肆意攻击他人,大到各种不法案件,他们无以在不同程度上把这件东西踏在脚下。
而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显然是不同与以上二者的人。拉斯科利尼科夫虽然好似非常坚持他那人类分类法的观点,实际上,他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对他进行拷问,他认为自己是罪恶的,不配被人关心,不配被人接纳,唯有孤零零的活在狭小的空间。至于索尼娅,她是绝对不会有逾越之心,也更不会进行这样的事情。我见有评论说索尼娅是天使,这个评论挺恰当。
同时,我从此书中,似乎嗅到了一丝逃避的气息,就如同托尔斯泰的复活一样,以宗教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正如拉斯科利尼科夫说的,索尼娅无论如何信任上帝,她的贫苦境况依旧无法改变。啊,即使是斯维德里盖洛夫的那所谓的善行,又算什么呢(何况他还有目的)?
即便他帮助了一个索尼娅,那又如何,或者这是否正可以说是小说塑造的幻景呢。而在复活中,涅赫柳多夫在监狱中给犯人念福音书的时候,念到这著名的一句话: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送给他打,此时有犯人嘻嘻哈哈反驳:有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给他打,然后你被打得稀烂。这一反驳至今令我毛骨悚然。从二者也可以看出,宗教是如何被现实残酷的蹂躏,宗教只是美好的愿景,也只是作家逃避的一种手段。这两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不约而同地揭露了肆意跨过良心的社会,遗憾的是,却无任何解决之道。当然了,也不可能要求作家去解决。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7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风的家读后感总结篇8
喜欢季羡林的散文,尤其喜读《清塘荷韵》。
季先生以往反复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清塘荷韵正是季先生感动的事物,继而又经过季先生的文章把我们感动了。季先生的《清塘荷韵》看似随笔流出,实则写出了作者对荷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人生低谷时对生活依然坚持的乐观态度。
文章开头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楼前有清塘数亩。初有荷花,数年后,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有无之间,均很美丽。无却留有遗憾。
之后作者写了池塘与荷花的绝配,中国人的爱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几颗敲破的莲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变成了作者的期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里总算浮动了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虽有期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迹出此刻第四年上。从荷叶的长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一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到赏荷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绿肥、红肥,到风乍起时“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到粗略估计荷花的将近一千多朵的朵数,都充分写出了作者的爱荷之情。
文章最终,天气变寒,荷花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残荷,甚至连残荷也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的结尾段很美: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写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样,清香四溢,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