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反腐大片《国家监察》1月12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红色通缉》一样,依旧是反腐力作、依旧是“老虎们”现身说法。有“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等等。
为了全景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这部共五集的专题片可谓精心打磨、精彩呈现。
专题片制作团队从近两年来发生的大量真实事例、案例中“海选”出20余例,首次披露了背后鲜为人知的大量细节。已经播出的第一集《擘画蓝图》吸引了大批观众,后四集同样情节紧凑、细节详实,值得期待。
根据党章和相关法律规定,纪委的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委的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纪委监察委要履行好党章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主要任务,当好党章党规“守护者”、政治生态“护林员”。
新时代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任务,我们要做好答卷人,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一个强大的政党,既要有主义、还要有核心。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既要主动践行“四个意识”,带头忠诚于核心、维护好核心,又要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纠正少数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无视纪律、核心错位、不会看齐等问题,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纪检机关是党内的“纪律部队”,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把政治上蜕变的“两面人”及时辨别出来、清除出去;
把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环境整治、巡视问题整改等重点任务落实,对表态多调门高、落实少行动差、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三是坚决维护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我们要在树立“四个意识”上,着重解决理想信念不坚定问题,严肃查处党员信教、搞封建迷信、不如实报告个人事项、对抗组织审查等行为。在增强班子凝聚力上,着重解决领导班子软弱涣散问题,纠正一把手独断专行,领导班子成员各自为政、闹不团结、不按规矩办事等行为。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上,着重查处选人用人违规问题,防止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任人唯圈等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加大惩治力度,及时通报曝光,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要练好内功、增强本领,对违纪违法问题做到精准发现、精准惩处、精准施治,提升办案数量、质量和效率,体现出改革的成效。
【篇二】
近日的热搜新闻深圳国企宴用市值8000元一瓶的1.3升大瓶装茅台酒,年会一晚喝掉的茅台酒总价在16万元左右,国企负责人举杯致辞“我们喝的这个酒是高兴的酒、快乐的酒”,董事长已被免职,如此顶风作案是丧失初心、违背使命,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党员领导干部信念缺失,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新闻,四名农民工凑28元车站吃散伙饭,农民工年底没有被结工钱,只有回家的路费,一人出7块钱买了一个鸡腿、一瓶酒,如此对比,简直让人心寒。
近日反腐大片《国家监察》正在热播,贵州原副省长王晓光,家中4000余瓶茅台酒分批倒入下水道,妻子感叹:“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是的,曾经带给王晓光无限快乐的茅台酒,如今他沦落为阶下囚,在牢狱中他品尝到的是羞耻和悔恨的酒。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喜欢喝酒,有老板投其所好,一次送他30箱茅台。落马时从他家中查扣的酒就有1000多瓶,几乎都是贵重名酒!他曾说:“要趁在位的时候,把退休后喝的酒都准备好。”他想走一条既能当官又能够发财的所谓中间之路,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路,对白向群来说,曾经享受着权利带给他的无限快感,这快感如同美酒,让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现在酒醒时分,才清晰的认识到过去自己的想法是多么荒唐,却在退休后尝这世上最苦的酒。
反腐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仍然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影响极坏。不管贪的是赃款,还是花的公款,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样的腐败和荒唐。如今公款吃喝的奢靡之风仍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公款吃喝、心安理得,办公室的清正廉明只是牌匾挂在墙上给老百姓看的,而没有放在心里,最终走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也是“四风”问题冒头反弹之时,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注意作风问题,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戒奢靡之风,做到清正廉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快乐的酒”成为难以下咽的“苦酒”,堵住财务腐败,真正服务于人民。
【篇三】
13日晚,央视播出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第二集《全面监督》。这一集详细披露了金融领域一起影响极其恶劣、教训极其惨痛的案件——赖小民案。片中透露,赖小民案查清的违纪违法的数额、危害程度、犯罪情节、犯罪手段,让人触目惊心、瞠目结舌。……赖小民为了逃避调查,要求行贿人用现金交付,收钱后自己开车来这处房子,亲手放到保险柜里,路上还会特意多绕几圈,以防有人跟踪。他和一些关系密切的知情人之间,说到这处房子都是用暗语,管它叫做“超市”。……这里形成了壮观的“现金墙”,如同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展现的一幕如出一辙。
赖小民在追求政绩的同时,也从中疯狂谋取个人利益,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华融公司向与他存在利益输送关系的私营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些项目是赖小民自上而下指定合作的,审批程序倒置,下属知道这是董事长的意思,对这些项目的评估把关、风险防控也就流于形式。……
我们要切实以赖小民严重违纪违法案为反面典型,深刻剖析反思,全面汲取教训,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定理想信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筑牢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基础。二、持续从严管党治党。要以高度的行动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续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银保监会系统实施办法。三、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严格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讲原则守规矩地开展党的工作和活动。四、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决反对任人唯权、任人唯利、任人唯圈。
【篇四】
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
既要合乎民心民意,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提供的政策策略,通过有效处置化解存量、强化监督遏制增量,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保持着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坚持“打虎”“拍蝇”“猎狐”,突破反腐“禁区”,打破坊间传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启了激浊扬清的政风之变,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拥护。应该看到,腐败问题不是朝夕形成,激浊扬清也绝非一日之功。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严”字主基调背后的深意,就是要清醒认识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党组织、每个岗位上。
坚持“严”字主基调,是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表明,只有匡正风气、反腐惩恶,才能重塑党的良好形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腐败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一旦清理不干净或放松整治,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腐败的流毒就会迅速繁殖,四处蔓延污染一片,甚至遗留难以清除、影响恶略的后患。重典治乱,猛药去疴。面对腐败这个“毒瘤”,必须以铁的纪律管党治党,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有案必查,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坚持“严”字主基调,是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环境的基础。衡量政治生态好坏在于是否是一个鼓励人干事的生态,其中最重要标准就是选人用人导向。古人云:“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反映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好一个干部,就树立了一面旗帜,政治生态就会激浊扬清,正气充沛。相反,用人导向不正,就会滋生腐败,邪气横生,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严重挫伤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各项制度,对党员干部从严选拔、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为改革创新者鼓劲,从而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
坚持“严”字主基调,是培育干部清正廉洁作风的保障。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近期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里的赖小民案,让人印象深刻。赖小民忏悔道:“党委书记、董事长、法人都是我一个人挑,纪委书记是我的党委委员,我的部下,他很难监督我。”没有有效制约,在一片吹捧声中,让他逐渐滑下了犯罪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培育干部清正廉洁的作风,就是要严格监督权力运行过程,从源头上消除权力的寻租的空间,严把选人政治关、廉洁关,坚持“凡提四必”,严防带病提拔,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拧紧螺丝钉、架起高压线,从而构筑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堤坝。
行百里者百九十。在新的历史关头、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读懂总书记坚持“严”字总基调背后的深意,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松劲、不停步,稳中推进,一以贯之,从而坚决打赢这场正风反腐的正义之战。
【篇五】
近日,2020年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播出,专题片用鲜活案例生动讲述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
扩大覆盖范围,消除权力监督“真空地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习总书记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一些掌管着公共资源、行使着公权力却不属于行政监察范畴人员,以及不在纪委管辖范围的非党员,都不能受到党和国家的有效监督,导致各种腐败问题频繁显现,不仅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国家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了监察范围,扩大了监察范围,消除了过去党规党纪和行政监察之间的“真空地带”,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把腐败曝光于阳光之下。
培育监察人才,填补监察队伍“空白地带”。“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对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制度执行人才是关键,队伍是根本,目前一些地区监察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建设,缺乏出色的纪检监察人才,产生监察队伍“空白地带”,因此要培育能禁得住诱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监察人才,建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的监察队伍,牢固树立监察形象。只有秉持着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窗效应”的工作素养,坚持专业、专一、专干的工作姿态,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职尽责,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发光发热。
坚守廉洁底线,远离经济利益“灰色地带”。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不能做“吃人”的“老虎”,更不能做乱飞的“苍蝇”。用“规矩”的“枷锁”套住违纪之心,守住廉洁底线,严于律己,心存敬畏。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不能只盯着经济利益,要做到有权不辱崇高使命、做官不失公仆之心,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不断增强抵御歪风邪气侵蚀的勇气,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
【篇六】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新中国走过了70年坎坷奋进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实现自我净化的制度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公权力真正服务于十四亿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决心。
12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前车之鉴,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
年轻干部是组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承载着群众的支持和期盼。在今后工作中,应以他们为反面教育,受警醒、知敬畏、明底线。在漫长的工作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压力、困难、险阻,甚至动了一些人的奶酪和利益。在大是大非、利益诱惑面前,年轻干部更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持风清气正的导向,始终坚持邪不压正的信念。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到不为权力所失,不为人情所诱,不为物欲所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纯洁。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真诚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将“忠诚、干净、担当”旗帜鲜明地写到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上,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责任,“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任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