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读书之后都是需要写读后感的,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无声告白-读后感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1
无声告白,读了很长时间。一开始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英语写出来的没有汉语写出来那么优美,句子表达比较直接,修饰语较少,直接描写的话语较多,读的时候不能像汉语有那么大的魅力。但的,随着阅读的进行,我的想法改变了。任何一种文字,一种语言,它都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是一种态度!
这本书营造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身边的家人都对自身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交流的不畅、不够,导致人物内心有太多不可言说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是人物身上的枷锁、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沉。
文章一开始就说lydia死了,这句话像颗炸弹,轰的一声,炸的所有人全都懵了。lydia是谁?她怎么就死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出现我在脑海中。慢慢的,原因、真相被一点一点的揭开。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侦探破案一样。从案件的发生开始,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最终找到事实的真相。
文中james是一个自卑、不够成熟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这里,他感觉不能用光明正大的身份来生存,他极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从不出头,他想像一棵树一样活在森林中,无人注意,安安静静。他热切的想融入这种环境中,像别人一样,自由的呼吸,自由的享受阳光。但是,事与愿违,他没能够。不管是当时的环境,还是自身的性格,他没能成功。所以他将目光转到lydia身上,她乖巧听话,她那么漂亮,她学习那么好,总之james相信,自己没有做到的事,她也许可以,她一定行的。所以james送lydia各种关于人际交往的书,关注他与同学及朋友的关系,希望lydia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文中marilyn是一个骄傲、聪明、有毅力、有追求的人。她可以为了她喜欢的学业忍受别人的嘲讽和轻视,她也会尽最大努力,将实验做的完美,考试成绩全得a,她为当个医生在努力着。但是,当她一言不发,一言未留,扔下家人前往学校读书,甚至直到她住院,家人才从医院知道她的消息,我又不得不说她很自私。特别是lydia因为她的离家而在性格或行为上做出的改变,可以说为lydia今后压抑的生活学习状态埋下了伏笔。marilyn在回归家庭之后,依然对成为医生而心心念念,但她心里明白,她没机会了。此时的lydia就是她黑暗中的一点光,lydia是有机会成为一位医生的,而且她可以培养lydia。但她给lydia买的各种书都不是lydia现在所能看明白的,所能接受的,她买那些书回来只是她自己想看,只是为了她心中的一点执念。
文中的nath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想成为宇航员,他想飞出地球。他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包括他将各种相关书籍全部看了个遍。同时,我认为他的这个梦想有一部分是基于他想逃离这个家,他想飞出这个家,离这个家远远的。也许他当时离家的想法还不成熟,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出现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个想法已经播种在他的头脑中。当他收到通知书,收到邀请信,收拾行李准备离家,以及他在电话里所说的话,这些都说明他对这个家不喜欢,甚至很厌烦。在他小时候,他羡慕父母对lydia的宠爱,他讨厌父母对他的忽视。但等他明白了lydia的无奈时,他对lydia也是非常同情,他也经常安慰lydia,虽然是吐槽自己的不被重视。可是,安慰的次数多了、过于频繁了,他也会感到厌烦,但这种安慰,更像是一种习惯,更甚于是一种例行公事,虽然他在安慰lydia的过程中,也能向lydia倾诉自己不被重视的烦恼。总之他在这个家里完全没有感觉到一点温暖。
文中lydia由于小时候妈妈离家给她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她怕母亲会再一次的不告而别。她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她往东她绝不往西,她尽自己所能,满足妈妈对她的一切要求。虽然她是家里的焦点,发光体,但与之伴随这的是父母所给予的沉沉的希望。对,她所遭受的就是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愿。而这会把她压垮。nath对她来说就是一缕微光,是她想抓住的一点温暖。nath虽然将她推进水中,但当nath将她从水中救起来的时候,nath手掌的温度是她那时所感觉的的唯一温暖,并且他们有了共同的秘密,nath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将他紧紧的抓住。在lydia去博物馆看动物骨骼、化石时,她看到一颗琥珀。当时文中对这颗琥珀的描写,就是lydia一生的写照。
文中的hannah是一个一直奢望着家人的关心的小女孩,她偷拿家人的各种小东西就是为了引起家人对她的注意,对她的关心。特别是文中有描写她想靠近母亲,安慰母亲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她总是显得特别的胆小,她不想收到各种批评的话语,所以她努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以一个相对来说有点像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
总得来说这本书描述的就是外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沟通的缺乏是导致问题进一步积累的又一层次的原因。文章在最后有给读者以希望,让读者看到james一家人会和乐的生活。但我觉得现实是骨感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2
从这本书的开始,莉迪亚的死,就充满了说不出的压抑,书中的矛盾太多了,种族歧视、婚内出轨、父母给予孩子期望过大、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亚的死,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破处,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葬身。真是悲哀。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父母,家庭,甚至是整个生活环境,对你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内斯想当宇航员,想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觉得这没出息,甚至给了内斯一巴掌让他立刻停止这种想法。莉迪亚被迫接受母亲的梦想,原生家庭让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就像我之前说过,我大学里学习的钢琴,总感觉有点晚,那时候竟然萌生出结婚生子后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的想法,看完这本书,想了想,还是不要强迫孩子为好,学他喜欢的,这样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愿你一生自由,不为他人而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3
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爱的女儿的离世为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为读者拨开谜团。
作为最像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亲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嫁给了中国血统的老师,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母亲的遗憾与抱负托付给了女儿。父亲是一名中国人,从小饱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讽刺,特别盼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融入社会,被当地人喜爱。于是女儿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在一个夜晚被一个“意外”带走了生命。也许死亡是女儿最好的归宿,在那里她不用为没有朋友被父亲担忧,不会因为功课不好被母亲失望。但这样的结束方式却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篇幅不长,以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给我们展现了华人异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头地,但没有机会;想融入社会,但饱受歧视;想成绩优越,但没有天赋。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毫无疑问女儿是被父母“逼”死的。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儿女健康无忧的成长,而不是成为谁谁谁。文中的父母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强压给女儿,希望女儿代为实现,这种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个苦苦挣扎的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4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伍绮诗著作的小说《无声告白》的开头。一天早上,莉迪亚的家人都下楼准备吃早餐,而迟迟未下楼吃早餐的莉迪亚被怀疑因某种原因暂时没能下楼吃饭,直至几天后她的尸体在离家不远的湖面上被发现。她的父母不相信莉迪亚是自杀的,他们不曾想到被他们寄予最大期望、被受到最大关注的莉迪亚是因为他们而自杀的。
莉迪亚曾经在母亲离家出走时许下承诺,只要妈妈回家,什么事情都可以答应妈妈。后来妈妈真的回家了,她以为是因为自己的祈祷起了作用,因此她认真地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为了不让妈妈再次离开,她愿意努力去实现妈妈的每一个期望。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假装自己打电话在和好朋友聊天。而这一切,她的父母都没有及时发现,而认为莉迪亚是与众不同的"乖"孩子,家中三个孩子中最优秀的一员。
读完书,我一直在反省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是否已有某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言语深深地埋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可能将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回想自己小时候,有一次我跟姐姐玩的时候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哭了,妈妈跑过来责备我说:"你老是要跟姐姐玩,玩了又要哭。"那时候我想,别人家的爸爸妈妈都是护着弟弟妹妹,而妈妈为什么却护着姐姐没有护我。我无法忘记那时候心底小小的刺痛,而我的妈妈,我想她肯定不记得她曾经这样处理过一件事情,并至今令我疑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因为家里穷除了剩饭和一年到头吃不完的梅干菜可以充当我的零食外,没有其他零食可以吃。有一天幼儿园下课时,我妈妈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手里拿着一块我做梦都想吃的2毛钱一包村里小店有卖的沙琪玛。妈妈把沙琪玛递给我,我兴奋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问妈妈:"这是给我吃的吗?"得到妈妈的肯定后,我尝到了这辈子都不曾忘记的沙琪玛甜甜脆脆的味道。其中除了沙琪玛本身的美味,同时还夹杂着不管风吹雨打从来没有到学校来看望过我的爸爸妈妈迟到的身影。我的妈妈,你肯定没有想到,你那次在幼儿园门口的出现,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很多行为父母可能是无意的,但对子女可能产生的影响或许是你想象不到的。作为父母,我们做不到时时处处给孩子最好的。但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多去关心孩子的内心,尽量去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对于曾经因为自己可能无意带给孩子的伤害我们尽量及时去发现,去调整,直至影响最小;对于曾经因为自己可能无意带给孩子的美好回忆,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跟你分享,让你跟孩子的生活中多一些发生。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5
你好,我是权建卓,7.16中午看完这本书,今天谈谈。《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者是伍绮诗,书封面上写着“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xx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这里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个好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16岁,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与期望。复杂的故事随着探寻莉迪亚的死因展开,华人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两人的童年经历以及相遇、相恋,结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杀。“她轻轻地下到小船里,松开缆绳。……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2、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什么?封面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亚没有摆脱他人的期待,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吧。这篇是读后感,但并没写太多,因为我没太大感受。这本书不长,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多星期,看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一些剧情、一些细节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这本书,就会把它丢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会再碰,剧情会很快忘记,像是没读过一样。但我愿意等待一个时机,唤醒一些记忆,那时会重新翻翻这本书。
3、书中打动我的一点句子,虽然需要配合着剧情,但我还想分享给你。
她把鼻子埋进莉迪亚的头发间,暗自许诺,绝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决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决不让她在听到“医生”的称呼时,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莉迪亚5,6岁时,母亲玛丽琳的心理活动)
“你母亲说得对”,他说,“你应该和一个更像你的人结婚”。(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因为詹姆斯是华人)
“让我们假装,”他说,“你从来没遇见我,她从来没出生。这些都没有发生过。”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对妻子玛丽琳说)
不管过程多曲折多沉重,结局还好。生活总要向前看,向前走。“她明白,他们没有别的去处,只能向前。”
7.16中午这本书即将看完时,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样有一句话,20xx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对了,还有一句,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作者:权建卓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6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对比?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特别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这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么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特别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弃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曾经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直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弃的,可现在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很晚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