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书上情感的领悟,在时代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读后感的使用也大大增多了,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湿经济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湿经济读后感篇1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xx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湿经济读后感篇2
“经济学王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题记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生活中其实处处埋藏着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确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伴随着弗里德曼,共同开启经济学的大门吧!
湿经济读后感篇3
这是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开水收费,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成本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便宜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成本,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如果用户喝水多,则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卖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假如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认为老板的脑袋被门缝夹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极好的下酒菜,用户花生米吃多了,就会加大对酒的消费,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对酒的间接促销,花生米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获得高收益的源头还在于酒嘛。
本书列举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例子,可是书的中心主题就两个:成本与供需。整本书通读下来,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深为佩服。原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尤其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先谋后动”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系列规划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
湿经济读后感篇4
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_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
湿经济读后感篇5
读了这本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的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那一支队伍速度比较快;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雇佣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为了获得理想的婚姻,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千挑万选——在做出这种种决定时,我们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知识。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分成五部分,逐步深入地剖析生活中的经济学,包括:一、经济学的认识与思考二、如何解决简单的经济问题三、在真实的世界里如何体现经济学原理四、运用紧急学去解释世界五、怎样将经济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既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首先,提出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其次,弗里德曼列举了一个自己和同事关于理性选择的争论,从而说明“为什经济学能起一定作用?”接着,弗里德曼运用一系列实例,其中包括公园小道设计、男女卫生间选址规律、排队堵车等等,来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去思考了。最后,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每一事物都可以用其它东西来衡量。
第二部分——价格=价值=成本: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在这部分中,friedman从消费者方面的问题、生产者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含义、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贸易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首先引入几何图形,形象地分析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价值不一定等于价格。紧接着,friedman运用曲线图形来说明边际价值的含义以及边际价值递减规律,从而引出消费者剩余。最后,分析电影发行商、影剧院、爆米花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一个观点“经济理论具有预见性”。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friedman运用数据、图形来分析生产者剩余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传达了“价格与服务成本的一致性”这一理念。接下来,friedman运用托勒密时代的贸易理论来引出价格理论,进而分析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共同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寻找真实的世界。在经济生活中,市场上相互间的交换大部分是自愿的,但是,市场仍然通过公司来达到协调的角色。那是因为公司,即厂商就像个人一样,同时以消费者和销售者两种面孔出现在市场上。而公司的目的是盈利,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目标,因此,垄断企业、寡头行业随之产生。此外,friedman还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而机会则会增加理性选择的不确定性,即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再接下来,friedman从分配的角度探讨了正义与公平的关联,以及生产要素对分配的影响。
第四部分——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在这部分中,friedman解释了“什么是效率?”、“政府应怎样去干预市场?”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有效”就是指通过同时改变两个或者三个变量使经济结果得到改善。由于市场常常是无效率的,要纠正无效率现象很困难,而纠正无效率的种种努力也很容易得不偿失。因此,政府应广泛地干预是市场,不仅仅限于管制垄断,或者试图提高效率,还应该调整分配与再分配制度。市场失灵是指一种现象,即个人的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比如说,“公共产品问题”,信件传递是由政府管理的,但邮局在人们没有贴邮票的情况下仍可以拒绝为其传递信件。
第五部分——应用:常规和非常规。在这部分中,friedman首先探讨的是“政治市场”,与“政治市场”挂钩的就是关税。他解释了立法者尽管理性,但仍然坚持征收关税的原因是保护夕阳产业。接下来,friedman讲述了经济学在法律和违法中的应用,即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犯罪心理以及犯罪成本,进而论述了无效惩罚的有效性。最后,friedman还谈到了爱情和婚姻经济学,即为什么人们会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而不是与自己兴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长补短的人结婚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这本书确实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蕴含着的经济原理。深入浅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怎样才能够从容地驾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