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名著知识的认识,写读后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成长读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成长读后感篇1
寒假里我读了青蛙弗洛格的故事。我最喜欢《难过的弗洛格》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快乐。
这本书讲的是弗洛格不开心了,小熊希望弗洛格开心一点,弗洛格开心不起来。后来老鼠来了,他也希望弗洛格开心一点,弗洛格也开心不起来。突然弗洛格笑了起来,他和老鼠唱啊跳啊,再也不难过了。
在成长读后感篇2
寒假这几天,我有幸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同志关于《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让我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境界得以升华。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育、专业成长、人生和幸福的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肖教授指出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一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安全感和满足感,促进专业发展。我觉得在我专业成长过程中起了最大影响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肖教授提到的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人际关系。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生活在与他人共同交往的社会中,社会性是人的重要身份特征。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校园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学校领导者、学生、同事和学生家长。
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学校的领导给予我很多的鼓励和关怀,也给予我一定的认可,让我感觉很温暖和充满不断努力工作的力量。我感觉我们学校的同事关系特别和谐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让人舒服又开心,而且同事们总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援手;在我迷惑的时候给我很多鼓励和建议,帮我走出困境;在我做得不足的时候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并给以指导,这有助于我的教育专业成长。我和学生一直都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虽然有时候他们很淘气会惹我生气,但是我对他们还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在解决和他们之间的摩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怎样处理同类型的问题,也更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懂得如何和他们接触,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多和更开心?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大部分家长都是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对老师的工作都是积极配合的,这让我觉得有了坚强的后盾,更加有助于我的教学,在不断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技巧,同时也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增加了我的职业幸福感。
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工作倦怠,那段时间每天都感觉很累,感觉课好像永远备不完,作业堆积如山,都有着处理不完的事情,心里压力特别地大,甚至有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精神和心情,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心里就变得更焦急,一着急情绪就更不好,更加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以为是因为还没适应教师的工作,看了此书才知道这也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了解到它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性,这是不利于我的专业成长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不断用教授的话来提醒自己,“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即使我们看的不得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境由心生,“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记住“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拒绝职业倦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
肖教授的书中除了为我解决了很多专业成长中的疑惑之外,还为我指明了专业成长和成熟的方向。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肖教授指出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三块“桶板”,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相似于“箍桶”的“铁条”。这样,教师的知识之“桶”才能形成,也才能真正盛得了“教育之水”。“通识性知识”是教师根基性的知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根系发达”,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得教师的“人生之树”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阅读使人聪慧;阅读使人明理;阅读使人视野开阔;阅读可为我们教育教学滋养底气与灵气。“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教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能够自如地应对一般性社会事务;其次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创新者”,能够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冲突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再次还应当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够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广泛的人文影响。我欣赏教授的比喻,也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把书本看作是我的好朋友,这位好朋友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也为我解决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使我更加明理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但是在上班期间,我很多时都由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冷落了这位朋友,导致我的“通识性知识”没多大的长进,教学上的进步不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这位好友形影不离,并把它教给我的知识学活,再把它传授给我的学生。肖教授指出“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知识,还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以及结合教师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有教师本人个体特征的“本体性知识”。他还用古老的“短板理论”即“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的“短板”来比喻“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由书可见,我们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所以必须通过课改改变这种现象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长这两方面的知识,以修补这块“短板”保证我们知识之“桶”的“教育之水”充足。最后,肖教授还指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如果一位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他就必须重视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完善和更新。从教师的职业状况和个人有意识的专业发展角度来说,较为便捷有效途径有“从写详案开始,从写反思收获、教学叙事研究和积极参与教育实验。
肖教授的书犹如一股春风,唤起了我心中对教育的热情;犹如一阵春雨,洗去了我专业发展中烦恼;犹如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指明了我以后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努力,争取做一名幸福的老师,教育出一群学得幸福的学生。
在成长读后感篇3
?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是我们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它不仅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而且让我们懂得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书中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就像一杯杯纯美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书的内容丰富,涉猎面广,从不同主题、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物,来说明一个相同的道理——那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把祖国的文明美德传承并发扬广大。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不同时代一面面旗帜。他们虽平凡,但是他们却彰显中华民族文明美德的大精神。如:二十多年住深山,呕心沥血办林场,坚持“献给家乡满山绿”的杨善洲,勤俭节约的辽宁鞍钢炼铁总厂劳模——范孟泰,“苦难不毁信义”的诚信老爹——吴乃宜……
这一个个的朴实故事,无一不让人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文明美德的真谛。他们是我们心中一面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记住自己是祖国的未来,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明美德,做一个文明守信,乐观向上的阳光少年。 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则古训流传百世,时刻警示我们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进步更离不开文明。文明是个人、家庭、社会精神风貌的展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与文明牵手,同美德共进,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荣耀,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美德。
在成长读后感篇4
这个星期,我将老师推荐给我们的《成长的滋味》一书读完了。
?成长的滋味》是一本由多个小故事结合起来的书,它教我学会了怎样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深受,调整我的不良心态;它让我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母爱如歌,父爱如山;更让我勇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迎难而上,懂得了生活的勇气,懂得了爱。
这本书中的《理解的礼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作者第一次到糖果铺就给魏登先生出了个“难题”,小男孩给魏登先生出一个难题就是:小男孩拿了很多糖果,在给魏登先生钱时,小男孩给他的竟然是五个樱桃核!小男孩才两岁,根本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魏先生理解了一个两岁的小男孩,保护了小男孩的天真快乐。这就是这本书大概讲的故事。我很佩服魏登先生,在我没读这个故事之前,看到一个小孩给钱时拿给我的是五个樱桃核,我一定会大发雷霆,把小孩臭骂一顿,把小孩轰走。而魏先生却没有,他收起了樱桃核,并且还找给作者2美分,读完了这篇短文,我想到了现在的社会,在如今的社会,如同魏登先生的人不多,几乎没有。甚至,不但不去保护那天真的心灵还去不断的坑害。故事结束了,但善良的人们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我会用一颗善良的心时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故事中这份“理解的礼物”所产生的影响,从此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延续下去……
在成长读后感篇5
首次听说“工匠”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所想象的就是木匠、铁匠、瓦匠……那些在一线的工人叔叔和阿姨。
今天,在《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这本书中,让我又认识了一个新词“工匠精神”。它让我对“工匠”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胡双钱,是一位“工人级”的老师傅,是中国大飞机团队的一员。2006年他利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完成了零件制造任务,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024mm,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可见对操作者技术的要求是多么的精益求精。
张合礼,用“焊枪”描绘着高铁梦;顾秋亮,擦亮“蛟龙号”眼睛的“两丝”钳工;管延安,深海钳工缔造零误差的奇迹……
没有松柏恒,难得雪中青。工匠胡双钱感慨地说过:“勤奋刻苦为我赢得尊严,技艺精湛让我收获荣誉。”大国工匠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制作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离不开天马行空的“磅礴才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独具”。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的提出者,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正是有胡双钱、张合礼、顾秋亮这些中国的“大工匠”,为做好一件事,专心致志做了许多年,甚至是自己的一生,用自己踏实的劳动,铸就了中国梦。
“大国工匠,梦筑中国”,我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诠释它的。
在成长读后感篇6
这几天集中精力读了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颇多感触。书中描写了三十位“微软小子”的成长史,这些“人精”的成长遵循了一条规律:“e”学生最易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谓“e”学生是指自主型的学生,他们具有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成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像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等特征。
此书初版是六年之前,从那以后多次再版,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之深。但是,凌先生不知有没有想到,这本书产生的轰动效应和实际的教育发展进程相比真是不算什么!
在书中,就读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精英们对中国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深恶痛绝,对中国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颇多微辞。可是,时过境迁,在今日之中国,这种教育模式相比以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竞争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甚至更早,从孩子还没出生时父母就在操心他(她)们的上学问题,买房要买学区房,户口要落在教育程度较好的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中国的父母们已经几近疯狂。他们的恐慌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从上学那一刻起,孩子们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一背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