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写好详细的读后感,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领会,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讲述了那时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其中令我感触深刻启示巨大的要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了。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但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诸葛亮造箭,肯定不会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己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他曾经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老是比不过诸葛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己身体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气绝身亡。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2
我最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向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十分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状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状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简单”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诸葛亮明白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能够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决定,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构成的。当我读到那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样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十分佩服。
我也十分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明白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齐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能够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能够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3
这周我读完了《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他足智多谋,曾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七擒孟获、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认为他的故事中最为精彩的还是草船借箭。
周瑜让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支箭,正当我为其捏一把汗时,诸葛亮却说三天即可完成。读到此回我大为惊讶,三天怎么可能造出十万支箭呢?其实他三日之前就料到三日之后有雾,他让人做好草船,趁雾去曹营附近,士兵雷鼓喧天。曹军在雾中看不清形势,只好放箭。诸葛亮的草船满载十万支箭而归。读完这一回,我对他愈加佩服。
如果我也长着诸葛亮这般的脑袋该多好,那样我是不是就可以预测到期末考试的试题了呢?每年的年级第一定是非我莫属。哎呀,我还是不要异想天开了。诸葛亮也是凡人,他不过是熟读百书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在学习上比一般人都用功,才拥有了如此的智慧。我也要努力学习,即便无法预测期末试题,平时多积累多用功,依然争取年级第一。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还能浮现出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不是诸葛亮(总感觉这个人被神化的有点假了),而是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曹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失败的态度:兖州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赤壁败给周瑜和黄盖,汉中败给马超。每次失败他都能以他独特的方式对待,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统帅所应具备的素质。面对挫折学会克服,遇到磨难学会坚持,这些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难能可贵的好品质,都诠释在了曹操对失败的那抹苦笑中。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有时我常想,如果曹操不是曹操,那他不知死了多少次,但真正的曹操总能死里逃生!乱世中需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管别人认为曹操人格如何,我觉得三国需要曹操,如果三国没了他,不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书不精彩能形容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操的错误怎能和他的诸多贡献相提并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5
我最喜欢看的名著是《三国演义》,书里面包涵了人生哲理的兵法故事,让人读了受益匪浅,无不让人叫绝,而在三国里,有许多让我敬仰的英雄,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义薄云天的赵云等。今天,就让我带您去读读我眼中的“英雄三国”!
蜀国是三国时期最“危险”的国家。皇帝刘备在丞相诸葛亮等帮助下一步步让蜀国变得强大起来。刘备少时贫穷,但是也因信念打下了一片天下,一生以仁义为先,三顾茅庐足以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精神。诸葛亮料事如神,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可见多么有才智;张飞、关羽、赵云等蜀国虎将,哪个不是让敌人胆颤心惊,所以蜀国能算得上十分完美的国度。
魏国才智多谋,曹操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用兵如神,这也是三国统晋的一个重要原因。曹操虽奸,但他就是用奸计成功成为一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他的智谋,这也为建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显示出他的阴险,但也转念一想,如果当时他不杀吕伯奢,万一他回家后发现曹操杀了他家人,而带兵追杀,曹操极有可能就退出历史了!
吴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拥有三江六郡,国险民附,孙权时期最为昌盛。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像周瑜、鲁肃等豪杰,让吴国变得更加厉害,其实东吴算中了一点,就是助弱抗强。刘备败落时,东吴联蜀抗魏,刘备强大时,东吴就联魏抗蜀。但也因为这样,让司马懿灭了蜀国,打了吴国统一了天下。
这是我眼中的三国战况,怎么样?建议同学们也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会有收获的!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6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这是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但其独特的内涵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确是千古的佳话。
初读三国我只知江山破碎,豪杰辈出,结盟立誓,谈笑风生,让我如此向往,如此痴迷。且看关公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震曹兵,子龙单骑救主。荡气回肠,仿佛历历在目。再读三国,我只知英雄悲剧处让我心酸,白帝托孤,一时的大意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程。诸葛武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撑起一个国家,一片江山。
邓艾翻山越岭,来到了蜀国的腹地,却见诸葛武侯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可见他料到了未来之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觉得他悲剧的地方让我伤感。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看到国家的繁荣,令人可悲。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当我第三遍读三国时,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蕴含许多哲理,吕布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即使他武功再怎么高强也绝对比不上关云长的忠义两全。曹操的从谏如流,求贤若渴奠定了他一统河山,号令天下的地位。
姜维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一统河山的宏伟志向,维持了蜀汉的江山。刘禅的无能却断送了这一切切的一切。看来贤明的君主永远比掌握大权昏庸的君主强。纵观历史长河,唯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以使国家经久不衰,国泰民安。问何人仰天长笑,嗟叹历史,追逐日月,在书中探寻那不安的历史。千万读者此时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品三国战火,尝人间心酸,叹英雄早逝,恨未逢乱世,纵使一刀被斩,纵使尔虞我诈,也可驰骋战场,领略豪情壮志。
三国作为我们崇拜的对象,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已流传千古。现在更有易中天品三国,带我们区别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怎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会永留历史。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7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巨着——《三国演义》。读着这本书,“啃”着这些文字,就像是时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三国鼎立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场面,又仿佛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那颗诚心。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最后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军之乱,董卓揽大权,群雄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智慧和谋略,周瑜的心胸狭窄,关羽的义气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罗贯中将他们刻画的栩栩如生,细细欣赏,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书本之中。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慧永远都会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种例子举不胜数。书中虽然把诸葛亮和庞统神化了,但却不能改变历史: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实却安不了天下。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谋士的计策,就不会被狡诈的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之上。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跟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斩呢?
读了《三国演义》,谈谈国家,魏国,曾经威风一时;蜀国,曾经功成不居;吴国,曾经称霸江东。这么看来,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里是智谋最强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们俩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都很有才能,但我认为都不如诸葛亮。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群的国度,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统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而人们却认为是对的。他以先帝遗命为由,几次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个个都可以得以诛之吗?诸葛亮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正如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三国演义第五十章读后感篇8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