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模板
资料文库
学习分享
首页 > 范文模板 > 工作计划>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纲 目)

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纲 目)

2022-05-10 09:01:26 无锡英才网

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纲 目)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

1.优化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2.新建体育场地设施

3.扩大存量体育场地开放

(二)健全体育健身组织体系

1.发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

2.激发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活力

3.协同治理体育健身组织

(三)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1.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2.举办市民身边的赛事

3.促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赛事活动

4.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1.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2.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质量

3.加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

4.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五)深化“体医融合”模式

1.提高市民健康素养

2.完善慢病运动干预模式

3.深化“体医融合”模式

(六)提供全民健身智慧服务

1.推进体育管理方式智慧化

2.拓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3.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智慧化

4.举办线上赛事活动

(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

1.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

2.鼓励社会力量办赛事

3.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加强队伍建设

(四)加强法治建设

(五)加强绩效评估

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全民健身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市民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嘉定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建设“汽车嘉定、科技嘉定、教化嘉定、健康嘉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嘉定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市前列,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嘉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新城样板建设的重要时期。为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依据《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健康嘉定2030”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推进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服务“健康嘉定”和“体育强区”建设,助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建设,为创新活力之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进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全覆盖,为各类人群提供均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以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为导向,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体系、体育健身组织体系和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培养市民体育健身习惯,促进更多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健全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融合发展,提升全民健身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拓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2025年,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健身发展水平领先全市,成为上海市全民健身的标杆城区。

根据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势,在“十三五”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期末全民健身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十四五”时期嘉定全民健身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年

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1.70/4.75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预期性

≥45

3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约束性

3.0

4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

预期性

街镇全覆盖

5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6

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

约束性

28

7

市民体质达标率

%

约束性

≥96

《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5%以上;

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达到20个(常住人口)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常住人口2.5‰;

市民体质达标率达96%以上;

户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平方米以上(除高尔夫与F1);

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率达86%以上。

2019年7月29日嘉定区政府发布《“健康嘉定2030”规划》中指标:

2020年 2030年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4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 2.5 2.6

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30 4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5 50

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 97 98

《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指标: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 %以上,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8‰,

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不少于23个,

市民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6 %,

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成为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

2025年,建成区、街镇、社区三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市民方便可及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包括可使用面积达到4.75平方米)。

1.优化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嘉定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和均衡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解决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佳”问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政府体育实事项目,落实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重点建设市民体育公园和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布局冰雪运动、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用地。通过市区联动,融入上海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三极”、“三片”、“两带”、“多点”格局。

2.新建体育场地设施

坚持需求导向,通过新建体育场地设施,缓解室内室外体育场地结构性矛盾,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在街镇间不平衡问题。扩建嘉定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区级体育健身设施15000㎡;推进嘉定市民体育中心二期项目落地,建设安亭镇以体绿结合为主体的市民慢行系统,加快建设南翔镇市民健身中心、外冈镇市民健身中心、菊园新区市民健身中心、徐行镇市民健身中心和嘉定工业区市民健身中心,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加快区域内健身步道、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等建设。与绿化部门合作,在沿河、沿路、村带等区域建设50公里健身绿道,在公园、绿地、园区等区域建设市民球场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河湖环境治理,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空间、建筑屋顶和城乡环境整治产生的“金角银边”,优先建设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优化和丰富农村地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类型和供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1-2个都市运动中心、冰雪场地、足球场地和棒垒球场地设施等。

3.扩大存量体育场地开放

进一步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资源,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100%开放。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 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推动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鼓励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现有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商业性体育场馆、民建民营体育场馆开展公益性开放。进一步挖掘公园、园区、楼宇内的体育设施,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加强体育健身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推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现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二)健全体育健身组织体系

2025年,建成覆盖区、街镇和社区的三级体育健身组织体系,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28个。

1.发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

建设各种类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基层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把体育健身组织建在广大市民身边。整合现有体育健身组织资源,逐步形成以区体育总会为引领,以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为骨干,以基层社区体育健身团队、草根组织、网络组织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为支撑,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健身组织体系,方便市民加入体育健身组织,获得归属感。支持以博击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校园足球联盟,推动青少年体育健身组织建设。

2.激发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活力

优化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环境,支持各类体育健身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重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业人士和健身骨干在体育健身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增强体育健身组织粘性和活力。积极发挥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健身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承接符合社区(行政村)居民健身需求的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切实发挥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在服务会员和市民、普及健身健康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方面的作用,激发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活力,提高体育健身组织成员的获得感。

3.协同治理体育健身组织

区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各类体育健身组织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依法维护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各类体育健身组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各类体育健身组织成为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增强体育健身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创新管理模式,促使各类体育健身组织承担更多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责任。建立基层体育健身组织间帮扶合作机制,引导、扶持和促进基层体育健身组织与健身团队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使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成为宣传和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三)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开展各类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方便市民参加体育赛事活动,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低于45%。

1.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时尚休闲的路跑、足球、篮排、排球、网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项目,推广普及太极拳、柔力球、八段锦、排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和广播操、工间操,支持举办石担石锁、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和推广弹弓、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发展电子竞技、赛车、马术、击剑、棒垒球、冰雪运动、房车露营等具有时尚消费特征的运动项目,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全民健身,增强市民体质和科学健身素养。弘扬市民身边的健身文化,讲好市民身边的健身故事,在各类媒体制作和播出全民健身节目,引导市民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举办市民身边的赛事

构建项目全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不等、各具特色覆盖全体市民的“区——街镇——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提高市民体育健身的参与度。“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的基础上,以上海市民公园和上海赛车场为平台,打造以足球和汽车为主题的特点明显、可持续性强的本土群众性品牌赛事,扩大“元旦蒸蒸日上迎新跑”、“HEROS自行车嘉年华”和“汽车行业精英跑”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举行园区“三人篮球赛”、园区运动会,打造园区体育赛事品牌。开展“全嘉启动”赛事,举办足球联赛、业余羽毛球联赛、乒乓球联赛和棋牌类赛事活动,把赛事服务送入社区、送进企业、送到市民家门口,激发市民参赛热情,不断扩大市民参与赛事的覆盖面,保持体育赛事影响力在全市的前列。

3.促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赛事活动

推动青少年、老年人和残障人等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以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主线,以青少年俱乐部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每天课外锻炼一小时,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建设公益性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并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支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健身活动。加强残障人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引导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举办特殊人群运动会。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以亲子为主题、以特色体育项目为内容的妇女、幼儿体育健身活动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传统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乡土化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

4.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长三角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挥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辐射作用,借助“嘉昆太”及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的资源优势,在体育场馆设施联动共享、资源整合利用、标准互认互通、人才共同培养、赛事同申共办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扩大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打造长三角足球集聚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2025年,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普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3.0‰以上市民体质合格达标率不低于96%。

1.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精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引导各类体育健身组织会员、健身俱乐部教练、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健身达人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市民提供公益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培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2.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质量

加强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培训和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深入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知识,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具有技能推广职能的嘉定市民健身中心,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社区为基地,结合晨晚练健身站点,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和市民满意度。开展科学健身的线下指导与线上指导相结合模式推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形成的简便易行、科学有效、易于推广的居家健身方法,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促进人人掌握科学健身的技能。

3.加强社区体育服务配送

充实和优化由体育健身专家学者、专业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街镇健身团队骨干等组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库”,深入实施覆盖各个街镇的市、区、街镇三级“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知识、方法与技能,帮助市民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普遍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识和热情。继续推进健身技能培训、健身知识讲座、小型赛事活动组织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家庭、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使市民均等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配送服务

4.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健全区、街镇体质监测网络,实现市民体质监测站街镇全覆盖,从场地、人员和经费等三方面保障,为全体市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参与国民体质测试人员100%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低于96%。推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创新达标测验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市民参与达标测验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

(五)深化“体医融合”模式

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嘉定”建设中的作用。

1.提高市民健康素养

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和普及“运动是良医”理念,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意识,激发“天天想健身”的热情。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推行“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培养市民的锻炼习惯,提高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和自主健身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提高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信息,并运用健康信息提高自我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使具有健康素养并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

2.完善慢病运动干预模式

深化与卫健委合作,举办以“慢性病综合防控”、“运动伤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完善“1+1+2”慢病运动干预模式,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运动干预,完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肥胖症、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模式,提高运动康复效果,促进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逐渐回归健康。积极开展上海特色的“体医交叉培训”,试点培养一批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一批能指导慢病患者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市民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培养复合型“城市健康使者”,发挥体育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3.深化“体医融合”模式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等融合发展,完善“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配合卫健委,以街镇智慧健康驿站为基础,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体质监测等资源,为市民提供自助健康监测服务,促进市民健康自检自评与健康自我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健身场所和科学的健身指导,不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身体状况的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整合体育、医疗及养老等资源,建设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融合的“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六)提供全民健身智慧服务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体育,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提高全民健身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1.推进体育管理方式智慧化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实施“放管服”改革进程中,转变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方式,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全民健身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实现全民健身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智慧体育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推进办公协同化、管理信息化,提升体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区“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满足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

2.拓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扩展工程,建立门户网站与部门业务和信息系统的互动机制,实现网站在线业务、移动办公及增值服务,提升“上海嘉定体育”门户网站的网络与服务功能,弘扬体育文化。利用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新载体,即时完成健身场所查询、预订、赛事信息、在线健身指导和运动处方等服务。建设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系统和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模式统一的认证、加密、授权、时戳、审计服务和基本安全防护。完善“一网”、“两台”、“三系统”功能,实时发布全民健身相关资讯,为市民及时获取体育类资讯、参与线上赛事活动提供便利,达成对象全覆盖、服务全天候、体验全方位的“三全”服务目标。

3.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智慧化

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管理,创建共享公共运动场服务模式,实现智能化线上远程管理和智能化运营。实现全区公共体育场馆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二维码”全覆盖,用信息化手段为全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立“身份证”信息库。运用大数据手段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推进“智慧场馆”建设,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场馆设施信息服务。

4.举办线上赛事活动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注重“科技+体育”应用,依托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和完善“全嘉运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创建武术、健身气功、跳绳等众多项目的“线上运动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模式,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形式。结合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等,推出“全嘉来赛”线上运动会、“全嘉企动”园区体育、“全嘉乐跑”云定向、“全嘉公益”体育服务配送和“全嘉来学”科学健身指导等不同主题的线上赛事活动,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线上赛事活动,引导市民居家健身、科学健身。

(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

坚持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激发社会力量主动投入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形成多元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局面。

1.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深化政府与企业合作、公私合营方式,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型多样体育健身场地的积极性,丰富体育场地类型和供给。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休闲健身园、功能区。在政府扶持下,引导社会力量利用旧厂房改造、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新建或改建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运动中心,探索“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多元化运营方式,增加体育场地类型,丰富体育场地设施供给。

2.鼓励社会力量办赛事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放办赛,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性,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组织模式。制订社会力量办赛的激励政策,规范赛事活动管理,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高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做强“元旦蒸蒸日上迎新跑”、汽车行业精英跑、HEROS自行车嘉年华、业余羽毛球联赛等精品赛事,培育和引进足球、篮球等顶级赛事,以及电子竞技等娱乐性观赏性强的新兴体育赛事,丰富各类赛事活动。

3.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坚持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政府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供给日常体育健身活动、推广体育项目文化、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承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组建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制定相关服务标准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试点开展健身咨询服务,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大体育”和“大健康”理念,将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纳入区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重点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善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部门联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

区、街镇两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保持与其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同步增长。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支出比例。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格局

(三)加强队伍建设

将人才队伍建设和层次结构优化视为推动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和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区和街道要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大力培养全民健身基层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专项化体育服务人才、赛事活动组织、体医融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法治建设

牢固树立依法依规治理全民健身的理念,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各项政策执行的力度。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以及责任落实,主动适应市民体育健身需求变化,维护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合法权益。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全民健身治理现代化水平。

(五)加强绩效评估

建立全民健身绩效评估制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组织对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的中期和终期评估,并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向区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单位、文明城区等创建指标,对全民健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上一篇: 青年教师工作计划制定范文
下一篇: 助理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三篇

通用模板
推荐范文

范文 | 模板

常用 | 推荐

职场 | 学习

一周排行